南方国土资源

自然之音

  • 守好资源安全底线,筑牢绿色发展根基

    徐仁海;

    <正>资源,是一个民族生存的血脉,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六类全民所有自然资源,即是这不可或缺的根基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宝库,就是守护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2025年08期 No.273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K]

本期关注

  • 生态红利惠泽壮乡

    <正>编者按:生态兴则文明兴。近年来,广西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从漓江岸线的“岸绿水清”到矿山荒坡的“重披绿衣”,从乡村土地的“活化增效”到红树林间的“生机盎然”,八桂大地正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思维书写生态修复的答卷。在矿山修复中,广西以“三区两线”为重点,通过“厚层基材喷播”等技术让废弃矿山重焕生机;创新“生态+新能源”“生态+产业”等模式,优化废弃矿山土地利用,实现“伤疤”到“财富”的蜕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则直击农村“四化”难题,崇左市卜花村通过“小块并大块”和“三微园”等建设激活生态旅游,玉林市河村在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中守护传统村落韵味,柳州市螺蛳粉小镇借用地盘活筑牢产业根基,绘就“产业强、生态美、农民富”的图景。江河湿地的修复更见生态智慧。

    2025年08期 No.273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4K]
  • 重塑山河 向绿而行——“十四五”以来广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纪实

    甘剑伟 ;何贞举 ;张春云 ;伍婷婷;

    <正>长期以来,桂林漓江阳朔段岸线植被退化,水源涵养功能、景观价值下降。2022年,广西投入2.38亿元重构35.68千米岸线,还原漓江本真生态风貌。修复后,漓江阳朔段岸线岸绿水清、鸟舞鱼翔,沿线居民开窗见绿、沿江见景,部分村落成为网红打卡地,徒步、竹筏等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桂林漓江阳朔段岸线的生态修复成果,只是“十四五”以来广西生态修复成果的一抹剪影。近年来,广西加快了“美丽广西”的建设步伐,投入160多亿元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漓江山水工程)三大类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共完成生态修复面积103 159公顷,整理了一批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推进了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擦亮“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金字品牌。

    2025年08期 No.273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9K]
  • 春雨中的茅岭江红树林

    徐仁海;

    <正>春来江水绿如蓝。北部湾海面涨潮,被潮水顶托的茅岭江,倒流着轻波细浪,像极了风姿绰约的少妇在绿草地般的水面上,跳着刚柔并济的古典舞蹈;依江岸生长的红树林,仿如一群伴舞的少女,在春风吹拂下翩翩起舞……清清的茅岭江从十万大山弯山曲水而来,江的东岸属钦州市康熙岭镇,江的西岸属防城港市茅岭镇,两地共同拥有这一江水。江流带着十万大山的绿色韵味,向海激情,执着入海不复回。初春,为探访茅岭江霏霏春雨中的红树林,我特意在茅岭旧码头租了条小木船,是摇橹的那种。船老大摇着橹,顺着江的西岸,沿着蜿蜒的一个个小小江湾,向龙门跨海大桥方向缓缓而行……

    2025年08期 No.273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一线速递

  • 铺展风情侗寨的和美画卷——自然资源政策助力乡村振兴先行推进广西三江行

    甘剑伟;

    <正>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山清水秀,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丰富。该县确立了“生态立县、旅游富民”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从资源整合着眼编制村庄规划,构建资源和文化、农林和旅游等多维度融合的空间布局,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格局,推动旅游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传统村落的空间新布局大山深处的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高友村,横穿村庄的高友溪水流清澈,缓坡上茶园碧绿,陡坡上杉木林葱郁,梯田里大韭菜旺盛,依山而建的吊脚楼鳞次栉比。行走在古老的石板巷路,观赏保存完整的清代鼓楼、宫楼、飞山宫、民居吊脚楼等木质建筑群,游览光绪年间的碑刻、清代以来的井亭、凉亭、土地庙等古迹。高友村是第一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有较高的保护与研究价值。

    2025年08期 No.273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政策法规

  • 完善耕地占补平衡 推进改革落地见效——解读广西《关于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的通知》

    吴丽叶;雷永恒;梁园;肖君;

    2025年7月,广西自然资源厅、广西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关于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从改革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方式、完善耕地占补平衡落实机制、强化补充耕地管理、严格补充耕地指标调剂管理和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落地等五方面,提出15条政策措施,明确建立以省(自治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核心的占补平衡新机制。这是继2025年4月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之后,广西再次出台关于耕地占补平衡改革方面的重要政策文件,旨在规范全区耕地占补平衡管理。

    2025年08期 No.273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0K]

金土观察

  • 基于GIS和AHP的漓江流域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

    田雅璠;王月;

    <正>漓江流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使其生态环境较为敏感。自然环境方面,漓江流域喀斯特地貌广布,使得地表水极易下渗,地表水资源较为匮乏,旱季易出现缺水问题。同时,喀斯特地貌地表土层薄弱、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不足,使漓江流域常面临山体滑坡、石漠化等自然灾害威胁。除此之外,漓江流域多山地、峰丛,地形起伏大,且水量季节性波动大,使得雨季易发生洪涝灾害。生态系统方面,漓江流域植被的恢复难度较大,其喀斯特地貌限制了植被的生长速度,土壤贫瘠制约了植被的自然恢复周期,而植被覆盖度直接影响径流调节能力,导致植被生态功能较弱。

    2025年08期 No.273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0K]
  •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与创新探索——以广西为例

    刘涛;赖斌;

    <正>广西地处我国南疆,2020年之前有54个贫困县,其中20个是国家级贫困县,排名全国第四,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任务最艰巨的省(自治区)之一。广西的自然气候、地形地貌以及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与同处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份条件相似。同时,广西作为全国第三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省(自治区),于2009年启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历经16年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规模大、覆盖面广。文章基于广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运行和实践的总结,分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期为“十五五”规划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与创新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No.273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4K]

地勘之光

  • 岩溶地下水监测的实践体会和优化思考——以桂林市主城区漓江沿岸监测区为例

    唐樑;

    <正>近年来,桂林市城市化进程持续加速,2023年城镇化率已达55.12%;水资源需求激增,水污染风险加剧,主城区日均供水量达28.5万吨;枯水期漓江生态流量保障压力突出,平均流量不足30立方米/秒,城市扩张压缩地下水补给区,城区不透水面积显著增加,旅游活动(如游船、酒店)带来的潜在污染负荷,均对维系漓江水质、水量及岩溶生态系统健康形成了严峻挑战。保护漓江这一世界级遗产的核心资源——优质岩溶地下水,已成为桂林市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然而,针对桂林市主城区漓江沿岸这一高强度人类活动与敏感岩溶环境高度叠置的典型区域,现有监测体系在服务于城市规划精细化管理、旅游承载力评估、突发水污染事件快速响应以及多部门协同监管效能提升等方面,仍存在显著的优化空间,多侧重基础水文地质特征或单一技术应用,对监测—管理—决策链在超大型旅游城市复杂背景下的整合优化探讨不足。

    2025年08期 No.273 33-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2K]
  • 广西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体系建设与成效分析

    刘振宇;江思义;何娜;

    <正>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作为防灾减灾体系的核心环节,其效能的提升对保障区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广西秉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服务理念,以体系化建设为主线,持续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等工作,已构建起自治区、市、县三级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业务平台,为预警体系的高效运转奠定了关键基础。近年来,广西加快推进“人防和技防并重”的专群结合工作模式,通过对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的潜在位移时间进行科学判断、及早预警,显著提升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精准性与时效性,切实提高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和防灾减灾成效,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方面构筑起安全屏障,为区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重要实践经验。

    2025年08期 No.273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技术前沿

  • 广西喀斯特地貌区高精度实景三维建模关键技术创新实践

    龚章文;李云;阮明;

    <正>广西作为我国喀斯特地貌的核心分布区,因其岩溶发育强烈、地表起伏剧烈、地形破碎等特征,成为地质灾害高发区域,然而,在应对此类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传统测绘手段在精准、及时采集地理信息方面存在明显的技术短板。卫星遥感受限于分辨率与更新周期,地面测量因地形复杂、通行困难导致效率低下,均难以满足地质灾害精细化监测、不动产确权登记及实景三维城市建设的现实需求。为此,研究小组依托广西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测绘项目,聚焦喀斯特地貌区高精度三维数据获取的核心难题,通过技术创新突破复杂地形下的数据采集与建模瓶颈,构建适配该区域的高精度实景三维技术体系,为地质灾害早期预警、自然资源精细化管理及实景三维广西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2025年08期 No.273 41-4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0K]

探讨思考

  • 广西重大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补划工作难点及对策研究

    吴燕;段向锋;

    <正>近年来,广西迎来重大发展机遇,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推进,交通、水利等重大项目建设持续“加码”,已成为巩固经济回升态势的“压舱石”。然而,受区域耕地资源禀赋及重大建设项目用地特性的影响,重大建设项目不可避免地涉及永久基本农田占用问题。永久基本农田占用补划作为项目用地审批的法定程序,其实施效果直接关系项目落地效率。研究小组通过分析广西2021—2024年重大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补划工作的实践数据,指出其面临的困境,并提出针对性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同类地区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2025年08期 No.273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 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深化的思考——以广西陆川县滩面镇覃村为例?

    伍炎华;

    <正>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要素、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广西以“激活土地要素、赋能乡村振兴”为主线,积极探索符合本地特点的“广西模式”,陆川县滩面镇覃村是其中的典型。覃村通过“三查三核”确权(“三查”即实地核查土地位置、面积、现状等基础信息,查阅历史档案、权属证明等相关材料,排查潜在的权属争议线索;“三核”即核对土地权属来源的合法性,核实村民对土地权益的确认情况,复核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以此确保地籍调查精准规范)、创新“村委会代行+村民代表大会决策”机制、标准厂房建设与产业融合的存量盘活路径,以及“20%集体公积公益金+80%村民共享”的收益分配模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产权界定、规划调整、利益分配等挑战。

    2025年08期 No.273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资源漫话

  • 大化瑶族自治县地质遗迹景观特征及开发利用建议

    肖宇;戴昱;潘贤武;吴庆杰;

    <正>大化瑶族自治县地质遗迹丰富,以往学者对该县地质遗迹的调查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七百弄地质公园中,其他地区则相对较少。此次调查结合“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旅游地质及矿泉水资源调查与评价”项目,对大化瑶族自治县地质遗迹景观进行调查、评价与分析,掌握地质遗迹开发利用现状,寻找和发现新的地质遗迹,对新发现的地质遗迹提出开发利用建议,为大化瑶族自治县全域地质旅游的开展提供依据。一、研究区概况大化瑶族自治县面积2 750平方千米,位于广西中部偏西,红水河和都阳山自西北向东南纵贯全境。

    2025年08期 No.273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茗香悠远

  • 千年荔枝万里香

    潘正伟;

    <正>每年夏至,我脑海中就浮现最难忘的两件事。一件是去白天的灵山荔枝文化节,认识品尝各种荔枝,从早一直吃到晚,赞美的话比冰荔还要香甜;另一件是去夜晚的玉林荔枝狗肉节,大家左手捧荔枝,右手端酒杯,一直吃喝到深夜,谈笑声比蝉鸣还热闹。这季节,荔枝摇红缀枝如灯,果实圆滚饱满,果皮红中透紫,果肉凝脂厚润,令人垂涎欲滴。没有荔枝的夏天,整个人像被抽走了灵魂。荔枝的丰歉总是牵动着我的心,大年时往往吃得不带脑子,吃到舌尖发麻、口腔溃疡;小年时往往吃得格外仔细,吃到吮指吸核、小里小气。当荔枝在手中“啵”地裂开,眼看那红扑扑的果壳,手掐那白脆脆的果肉,嘴吸那甜滋滋的果汁……初尝如春溪淌过石滩,清冽爽口;再品似秋蜜浸润花心,醇厚绵长。

    2025年08期 No.273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4K]

南方视野

  • 桂林:三个强化推进生态修复 助力废弃矿山重焕生机

    梁小芳;

    <正>近年来,桂林市临桂区坚守“立足生态、着眼经济、系统开发、综合治理”的原则,通过三个强化措施,统筹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累计完成治理面积127公顷,显著改善了矿区周边的人居环境,有效提升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强化资金保障。桂林市临桂区积极拓宽资金渠道,构建多元化筹资体系,精准对接国家政策,成功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其中,桂林市临桂区二塘横山里采石场石灰岩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入选国家示范工程,并累计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4项、市级2项。该项目研发的智慧监测预警系统达国际领先水平,能精准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并及时预警。该项目被列为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学术交流会现场考察点,获中央财政资金4 000万元,为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稳定保障。

    2025年08期 No.273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 百色:耕地保护添“新兵”

    杨媛婷;文静;

    <正>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构建“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的常态化监管体系,百色市田阳区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在百色市率先开展耕地保护常态化监管工作,选聘了一批熟悉当地情况、责任心强的同志组成自然资源协管员队伍。该队伍经过专业培训后充实到耕地保护一线,成为田间地头的“守护者”,与政府部门形成协同作战的强大合力,助力田阳区耕地保护工作迈向精细化、常态化新阶段。同时,为百色市全面铺开耕地保护常态化监管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田阳模式、田阳经验。

    2025年08期 No.273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4K]
  • 河池:多措并举推动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

    李知龙;

    <正>2025年以来,河池市自然资源局通过政府统筹、强化监管、深化执法协同等多项举措,推动生态修复责任落实,全市新增治理面积75.29公顷。政府统筹,全力攻坚。河池市自然资源局印发了《河池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攻坚方案》,并通过由分管副市长召开现场推进会的方式,明确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压实各县(区)责任。目前全市共完成治理面积702.01公顷。持续监管,规范开采。河池市自然资源局严格审查矿山生态修复方案编制,将矿山生态修复义务履行情况纳入矿产资源开发保护联合监管和矿产督察核心内容;对未按照方案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的矿山,将有关情况通报各县(区)联合监管指挥部核查处理。同时,组织专家及生态环境、水利等主管部门,联合乡镇政府、村民代表开展关闭矿山修复现场验收,创新验收机制,确保治理成效。近期已完成闭坑矿山生态修复方案审查5个、延续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审查17个。

    2025年08期 No.273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 来宾:精准滴灌土地要素 靶向发力保障发展

    刘淇飞;彭晶晶;

    <正>精准保障107.47公顷自治区重大项目用地、统筹380.47公顷市级指标保障19个项目落地、规范盘活15.2公顷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资源、创新服务实现38宗规划核实100%办结。这是来宾市自然资源局2025年上半年交出的资源保障答卷。该局聚焦要素保障与高效利用,多措并举破解发展难题,有力支撑了来宾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精准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针对自治区重大项目,来宾市自然资源局建立全链条保障机制,全力争取专项用地指标支持。2025年上半年,成功推动广西三江口新区高性能纸基新材料项目、武宣县东乡(风沿)光伏项目(升压站)等5个项目获得107.53公顷用地指标核销,有力保障了重点产业和民生工程建设。

    2025年08期 No.273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

  • 坚持实干为要、创新为魂 以奋进姿态全力答好自然资源工作答卷

    陈秉乾 ;周燕芳;

    <正>7月30日,为期3天的全区自然资源系统主要领导干部廉政整训暨业务培训班在南宁顺利结业。广西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文军做总结讲话,并对2025年下半年重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张文军强调,全区自然资源系统要坚持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各级“一把手”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头改革创新,带头干领着干,抓重点谋全局,办实事聚民心;带头端正思想认识,坚决杜绝“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的现象;带头研究政策,把政策转化为发展机遇;带头沟通协调,对上主动汇报,横向协同配合,对下听取群众意见。张文军强调,面对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要坚定发展信心,努力把难点变成亮点。改进和加强要素保障,变“被动保障”为“主动服务”。

    2025年08期 No.27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 广西三江:铺展风情侗乡的和美画卷

    甘剑伟;

    <正>林溪河边,水车悠然转动;来自四面八方的美术生,三三两两坐在河边,架起画板描绘着侗乡迷人的田园风光;一群游客从芦笙声中走过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程阳永济风雨桥,进入依山而建的侗寨……这是近日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平岩村的一个画面,这里独具魅力的木质建筑、音乐、舞蹈、饮食和服饰等侗族文化,吸引着大江南北的人们“奔赴”而至。“风情侗寨”平岩村是三江侗族自治县深化文旅融合的一个缩影,也是该县以村庄规划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示范样板。三江县山清水秀,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该县确立“生态立县、旅游富民”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并从资源整合着眼编制村庄规划,构建资源与文化、农林与旅游等多维度融合的空间布局,形成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振兴发展格局。

    2025年08期 No.273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9K]
  • 下载本期数据